來源:人民郵電報 時間:2021-12-10 14:42:04 作者:吳皓琨 張佳麗 劉彤 趙樂瑄
在這個5G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當下,面向殘障人士的社會大愛正以5G速度,以各種科技形式傳遞出去,讓同在一方天空下的我們共享同一片藍天。
5G打開視障人士新“視”界
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的首份《世界視力報告》指出,目前全球視力損傷或失明人數高達22億以上,其中至少10億人的視力損傷問題本可預防或尚可解決。而我國是世界上視障人士最多的國家,中國盲人協會官方網站數據顯示,我國視力殘疾人數達1731萬。由于公共服務設施的不完善等因素,他們在出行、社交、工作、學習等諸多方面仍存在很多障礙。
5G改變社會,信息科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力量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那么對視障群體而言,“5G﹢”能帶來什么?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便利?
5G導盲鏡為視障人群“再造”眼睛。浙江移動攜手溫州市盲協共同打造了5G﹢AI輔助視障人群應用,基于5G高速率、低延遲和廣覆蓋的特性,通過5G與AI的深度融合,從終端、人、眼鏡多維度打造一把動態(tài)環(huán)繞視障人士周身的保護傘,為視障人士提供可靠的幫助。該應用采用5G﹢AI導航,當視障人士外出時,戴上眼鏡就能自動識別障礙物并防止碰摔。利用5G﹢遠程視頻,視障人士的親友也可通過視頻通話描述周圍環(huán)境,同時指導他們前往目的地或者以其他方式進行導航。該應用后期會接入志愿者和公共服務系統,為視障人群提供更多的實時服務。此外,在閱讀方面,5G﹢盲文電腦可以對云端電子文檔進行解析并實時轉換成盲文,讓視障人群不用等待盲文版的書籍出版就可以直接閱讀。
“5G﹢”讓視障人群生活更豐富。信息科技的應用不僅在基本生活方面給視力殘疾人士帶來便利和保障,也給他們帶來更豐富的生活體驗,助力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谷歌研發(fā)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幫助視障人士獨立參加跑步比賽。
盲人要參加跑步之類的比賽,往往需要陪跑者的幫助。為了方便跑步,盲人和陪跑者之間有1條牽引繩,分別套在各自的手腕上,如同牽手跑步。為了確保盲人在跑步中萬無一失,有時需要兩位陪跑者。“這個系統讓視障人士不需要依靠人類向導或導盲犬即可自己跑完全程?!边h望智庫AI事業(yè)部部長、圖靈機器人首席戰(zhàn)略官譚茗洲說。
據介紹,這個應用程序使用人工智能模型來識別道路上的一條線,并推斷出跑步者與這條線的關系。如果跑步者離線太遠,該應用程序就會向他們佩戴的骨導耳機發(fā)送信號,播放令人不快的噪音。聲音是哪只耳機發(fā)出的、音量有多大,能讓跑步者知道他們需要移動的方向及其離終點有多遠。
隨著5G應用的推陳出新,我們相信,5G科技的力量將為更多盲人帶來一線曙光,幫助他們走出家門,更好地與外界交流和相處。可以預見的是,基于5G的高速率、低延遲和高容量特性,并結合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助殘類應用可以從多維度為殘障人士打造一把動態(tài)環(huán)繞的保護傘,甚至為他們“再造”眼睛、嘴巴等感官器官,實現智能科技助殘,提高殘障人士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生活質量。
5G為聽障人士轉換“聲音密碼”
你能想象無聲世界的樣子嗎?
對于絕大多數聽障人士而言,信息接收與交流障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奧菲爾德實驗室(OrfieldLab)的無回音室是吉尼斯官方認證的“地球上最安靜之地”。據介紹,這里聲音的大小約為-9dBA,甚至低于人類能聽到聲音的最小值。在該實驗室內,絕大多數人無法堅持20分鐘以上的時間,他們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與腸道蠕動的聲音,這會讓絕大多數人感到恐懼。而聽障人士或多或少都面臨著安靜帶來的茫然與恐懼感。他們往往不喜歡與人交流,重癥聽障患者的語言能力也會逐漸喪失,融入社會可謂舉步維艱。以5G與AI為首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落地,在幫助殘障人士特別是聽障人士進行正常社交生活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聯通于今年推出了全國首款聽障人士專屬通信產品。5G智慧賦能公益事業(yè)發(fā)展,推動信息無障礙工作開展,努力打破溝通斷層,讓聽障人士也能實時“看見”聲音。據介紹,聽障人士在接打電話時,該款產品可以將對方說的話實時轉化成文字,傳到接聽界面,也可以將聽障人士想說的話編輯成文字,實時轉化成語音傳至對方的手機。5G網絡低時延、大帶寬、廣連接的特性,讓實時傳輸轉化成為可能。此外,該產品還具有面對面翻譯、無障礙視頻通話、AI代接等實用功能,讓手機變“耳朵”,電話交流無障礙。
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積極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聚焦解決聽障人士和聽力減弱的老年人日常通信困難,研發(fā)5G無障礙通信助手。據介紹,5G無障礙通信助手提供實時的語音文字互轉功能,聽障人士可在手機中看到對方語音實時轉成文字,繼而以文字輸入的方式完成通話交流,語音轉寫結果還能自動保存。5G無障礙通信助手可靈活服務于多種通話場景,為聽障語障人士提供友好的通話體驗與服務,讓特殊群體共享數字生活紅利,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聽障人士將近3000萬。在快速前進的信息社會中,置身于無聲世界的聽障群體正在慢慢落后于信息社會的步伐。通過技術的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廣大運營商與企業(yè)正在用實際行動幫助更多殘障群體融入信息社會,進一步踐行自身的社會責任,語音轉換文字功能看似簡單,但是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利用5G、AI等科技力量推動信息通信行業(yè)無障礙發(fā)展,是一件利國利民、福澤千萬家的偉大事業(yè)。我們相信,隨著社會對于殘障群體愈發(fā)關注,在不遠的未來會營造出更為友好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
5G讓志愿精神更廣泛融入大眾生活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通用技術,5G不僅自身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行業(yè)緊密結合,構建出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5G與志愿服務“相加”,不僅能加深“科技向善”的共識,更能極大地擴展志愿服務的覆蓋領域。
目前,絕大多數志愿服務都需志愿者親赴現場來開展,“參與感”的程度也成為重要指標,5G技術則可大幅擴展志愿服務場景。醫(yī)療志愿者可借助接入5G網絡的機械臂或機器人,實現對受助者的遠程診療、精細手術和病患護理;助殘志愿者可通過殘障者手機上的APP和可穿戴設施,遠程為其“重建”視覺、聽覺、語言,實現生活中的全方位殘障引導;助老志愿者可通過VR技術,陪伴受助對象“走遍”大江南北;助農志愿者可遠程操控無人機、自動農機設備,對農作物進行生長監(jiān)控、施肥采摘等;環(huán)保志愿者可將小型垃圾分解發(fā)電設備產出的電能并入5G智能電網,增加能源供給。
同時,5G技術可助力志愿服務培訓升級。現行志愿服務培訓方式有以下特點:直觀性強、氛圍感好的傳統面授方式成本較高,且不利于因材施教;實地參訪具有在場感強、體驗深入等優(yōu)勢,但對施教方組織能力的要求較高;網絡授課等知識平臺可以隨身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線下培訓難的問題。5G技術將助力志愿服務培訓全新升級,在技能實訓上,可通過基于5G的AR(增強現實)和MR(混合現實)技術,完成對地震、火災、車禍等極端服務環(huán)境的模擬,實現學員對培訓內容的可感可觸可控,更加直觀高效地完成培訓課程。
此外,5G技術可增加志愿服務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隨著5G技術的發(fā)展,勢必帶來終端的泛在化,每個終端都在收集人們的行為及心跳、皮膚溫度、注目度等身體數據。有關部門可充分發(fā)揮每個終端對志愿服務的宣傳作用,通過大量收集數據,及時捕捉宣傳熱點、發(fā)現宣傳盲點、調整宣傳重點,將志愿精神以更廣泛的宣傳方式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比如,5G﹢AI的新聞采寫機器人使寫作更為高效便捷。智能眼鏡解放了采訪者的雙手,只需一人即可完成訪談、拍攝、記錄等工作。設備一鍵接入,前后方實時同步采訪內容,智能分析采集新聞素材,不錯過每一個亮點瞬間。AI輔助將現場采集的文字、語音、視頻素材自動整理,智能提取有效部分,一鍵檢索全網相關資訊,自動匯總梳理背景信息,自動編寫各地區(qū)、行業(yè)熱點聚合新聞,提升采寫編輯效率,讓新聞更有時效性。
5G﹢助殘不能讓任何人落下
5G﹢VR智慧旅行、4K/8K超高清5G直播、隨叫隨到的5G機器人……在品類繁多的5G智能終端上,人們體驗著并正逐漸習慣于眾多生產、生活中5G應用場景,與此同時,全國8500萬殘疾人也沒有落下,在高速發(fā)展的5G時代,他們也正共享著科技發(fā)展碩果。
5G導盲鏡、5G盲文電腦、5G無障礙通信助手以及能讓殘疾人站起來并自動出行、面對路況隨時反應的智能輪椅……面向有著不同需求的殘疾人群,各式各樣的5G應用及產品也在相繼涌現。在志愿服務側,“5G﹢”也在助力志愿者大本營“翻新升級改造”,有了5G的加持,記錄志愿服務地點和事件、收集志愿服務需求、監(jiān)測志愿服務實況、宣傳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的覆蓋領域得到了擴展,服務精神也在更大范圍內得到了傳遞和認同。
可以說,在5G時代,助殘等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諸多改變。
一是公益事業(yè)的形式、方式實現了有效擴展。傳統的公益事業(yè),形式難免局限于捐贈,方式難免止步于“探望”等。而在5G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善舉能夠得到更具體的落實,如利用5G技術優(yōu)勢,為殘疾人生活、出行、康復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支撐,以“5G﹢智慧教育”方式為殘疾兒童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等。
殘障人士的就業(yè)也一直是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據了解,不少地方已經以5G為支撐,打造了專門服務于殘障人士的就業(yè)服務平臺,如重慶市殘聯聯合重慶移動開發(fā)的“職有愛”5G智慧就業(yè)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為殘疾人提供匹配的工作,推動殘疾人高質量就業(yè)。
二是公益事業(yè)更容易得到廣泛呼應和認同。一提起公益事業(yè),想必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雖然有心參與,卻苦于沒有“門路”,陷入“求善無門”的窘境。而5G在讓更多求助訴求被快速看到和響應的同時,也能將這些訴求更快速地傳遞給社會,達到“益呼百應”的效果,讓人們更簡單、直接地參與到公益事業(yè)中,讓屏幕上的小指尖形成“科技向善”的大力量。另外,在傳統公益時代,一些公益想法很難被別人快速理解,而在5G時代,公益慈善的理念可以傳播得更遠更深。
三是基于5G的超快速度,公益更高效。以前做公益、做支援難免被局限于時空,而“5G﹢”的融入讓“遠程志愿服務中心”的打造大有可能,比如5G﹢遠程視頻的形式能夠讓身懷緊缺型技能的志愿者為更廣泛的志愿場景提供服務,以實現稀缺、優(yōu)質志愿服務能力的擴大并節(jié)省資源。
不管技術如何改變,我們想讓社會更美好的內心溫度是不變的,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任何人都不應該被落下。
責任編輯:張薇